香港商報援引路透社分析文章說:根據蝴蝶效應理論,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中國糧食漲價,也可能引發一連串的效應,大豆、玉米、大米,看似和金融、服務、出口等行業關系不大,由于它們處在行業鏈的源頭,在國民經濟中可以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放大效果。糧食上漲的影響還將不局限在中國,大洋彼岸的消費者都會感受得到中國通脹的壓力。
去年11月,中國的糧食價格攀升27%。飼料價格上漲,養豬的成本自然也高了,豬肉價格隨之貴了17%。在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之下,當月中國消費價格指數大漲1.9%,遠超去年10月份的1.4%和去年1.3%的平均值。
明年通脹或超3% 糧價適度上漲有利于經濟運行
許多人擔心,糧價上漲會引起通貨膨脹。
雖然人民銀行等官方機構低調處理這一數據,但不少外國經濟學家都認為在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大環境下,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紛紛調高了明年的通脹目標。他們認為,明年中國的通脹水平可能達到2.5%以上,甚至可能超過3%。
然而,民盟中央經濟與區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成貴認為,糧價上漲本身構成了CPI上漲的重要部分,但傳導效應并不明顯,在現代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中,糧價上漲不大可能引發通脹。實際上,糧價適度上漲有利于經濟運行。在目前的城鄉經濟關系下,糧價的適度上漲毫無疑問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糧價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其次,糧價適度上漲可以減輕國家保護價收購的壓力,還可以促進順價銷售,減輕財政負擔。
農產品價格長期上漲? “不安全”推論缺乏事實根據
“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已經開始”,瑞信的亞洲經濟學家陶冬表示,“國家希望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來提高農民收入,而改善農村收入是今后十幾年的國策”。未來中國食品價格上升應該是一個趨勢,但不會急速上揚。
現在有兩種糧食“不安全”的觀點較為盛行,一是災荒論,二是國際強國封鎖論。一些專家認為,這些觀點放大了糧食的不安全性,給人危言聳聽的感覺。其實糧食市場出現波動是市場的正常行為。如果供應緊張,價格必然升高,就會刺激農民種糧,從而提高市場供應能力。
目前中國糧食儲備充足,供應不存在短缺,不符合通貨膨脹的規律。一旦市場價格過高,政府完全有能力開倉平抑。事實上,有不少學者對糧價下行壓力的憂慮要高于對通脹的擔心。
城鎮居民滿意度下降? 糧價上漲有利緩解‘三農’問題
中國城鎮消費者已經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城鎮居民對當期物價滿意度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到去年第四季度,認為物價“令人滿意”的占比僅為10.8%,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對于城市低收入群體限,糧食漲價會影響其基本生活,溫家寶總理視察時曾表示,政府會充分考慮“對低保戶和困難群眾給予更多的照顧,當糧價上漲超過低保家庭的承受能力時,就要提高低保的水平,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張永軍認為,總體來看,農副產品價格在2007年將呈現加速上漲的態勢。“物價的適度上漲無論是對國內生產和消費而言都有好處,特別是目前的糧價上漲,將增加農民收入,改變城鄉結構矛盾,有利于緩解‘三農’問題。”
香港通脹壓力增大
中國食品價格上升,也會直接影響到香港。香港大約有60%的食品從內地進口,加上市場預測人民幣明年預計升值3%到5%,香港明年通脹上升壓力增大。
出口及銀行或受影響
除了食品價格以外,勞動力的價格也在穩步上揚。之前企業通過擴大規模,犧牲利潤率來壓低成本,但隨著鋼鐵等產業供過于求的現象開始緩解,要素價格上漲很有可能在成品價格中反映出來。而成品價格上漲將在出口中反映出來。
瑞銀亞洲經濟學家安德森認為,出口行業將因為中國通脹上升而受損。考慮到中國出口商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已經足夠大,它們可以將一部分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海外消費者,中國有望開始出口通脹。
安德森還指出,考慮到當前銀行儲蓄利率還不到3%,如果通貨膨脹明年超過銀行利率,這就意味著實際利率將為負數。央行很有可能通過提高儲蓄率來改變這一情況,同時也給火熱的國內股市降溫,但未必會同時以同樣的速度提高貸款利率。這就意味著銀行利差減小,利潤率可能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