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劉秉華研究員介紹說,矮敗小麥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寶貴遺傳資源,它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麥雄性敗育徹底、不育性穩定、異交結實率高的特性,在應用時又無需對育性進行鑒定,而且輪選群體株高容易得到控制,是理想的輪回選擇工具。利用其可以進行復合雜交、階梯雜交、聚合雜交和輪回選擇,選育出各具特色的適合不同生態地區的小麥新品種。
劉秉華告訴記者,矮敗小麥輪選群體是新品種的加工廠和孵化器,矮敗小麥技術是選育小麥新品種的高效育種技術平臺。矮敗小麥創制以來,國內先后有50多家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引進了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技術,共選育出小麥新品種1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000萬畝以上,其中,利用矮敗小麥技術選育出來的“輪選987”新品種,具有高產、穩產、綜合抗性好、適應范圍廣的特點,在國家小麥黃淮區域試驗中,創造了單產715公斤的最高記錄。在近3年的推廣示范中,高肥水條件下,比對照品種增產15%以上,一般肥水條件下,增產幅度超過了20%。
專家認為,矮敗小麥這個獨特的遺傳資源屬國際首創,該項研究創新性強、實用效果好,發展潛力大,總體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布勞格博士將其譽為小麥育種的革命。
與會專家建議,國家應設立矮敗小麥研究專項,組織全國各主要麥區優勢育種單位,以矮敗小麥技術為核心,吸收分子育種的最新成果,通過信息共享,材料和群體交換,選育適合不同生態地區、滿足不同需求的小麥新品種,全面提升我國小麥育種水平。
研討會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陳鳳秀透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科技工作將在積極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協作網絡。以農產品為單位,聯合各級各類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科技力量,建立跨單位、跨區域的科技協作網絡,促進產學研的緊密銜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發揮科技協作網絡在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中的紐帶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全國農業科技資源的效率,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二是創新農業科技項目管理機制。按照“提高創新能力、引領產業發展”的思路和“穩定支持、適度競爭”的原則,設計項目管理辦法,探索建立重大項目先立項、后編制可研報告和項目首席專家負責制,建立科研信息平臺,探索項目的公開公示制度。
三是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把農業科研、教學、生產單位緊密聯系起來。農業部將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委員會的作用,加快協作網絡建設步伐,充分發揮部內行業司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貼近生產、了解生產的優勢,逐步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通過集中優勢、整合資源,合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四是實施獎勵政策,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自主創新和促進成果轉化。通過“中華農業英才獎”和“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等獎勵措施,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自主創新、加速轉化,調動科技人員深入生產實際,解決生產問題的積極性,弘揚“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農業科技創新文化,激勵農業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
民企賬款、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美勝美圖 pan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