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年產稻谷1.8億噸左右,每年可產生3000萬噸稻米副產品,這其中集中了64%的稻米營養素,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稻谷產后深加工前途廣闊,不僅能把稻谷加工成優質米,而且可制成營養米、發芽糙米、米制方便休閑食品,還可加工成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營養素、米糠多醣以及其他高附加值產品。所以,通過深加工可使稻谷、稻米成為“搖錢樹”。近年,一些水稻產區企業與科研單位已在稻谷深加工研發方面取得可喜的進展,現介紹其中部分研發動態,供各地參考。
黑龍江虎林市大搞稻谷綜合利用,發展水稻循環經濟。黑龍江省虎林市是一個水稻生產大縣,年種植水稻250―260萬畝,年產稻谷130多萬噸。前幾年雖然稻米加工業發展很快,但每當水稻收割與稻米加工生產季節,稻草、稻殼、米糠成為“黃色污染”,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近年虎林市通過科學規劃,在發展綠色水稻的同時,大搞稻谷深加工,在“變廢為寶”和“吃干榨盡”上做文章,使昔日“黃色污染”成了今日“搶手貨”。他們研發綠色優質米與方便米飯,同時發展米蛋白、米糖、米粉、米糠油,利用稻殼發電,以稻殼灰為原料研發復合肥,以稻草為原料加工成均質板與人造板,以稻殼為原料研制碳棒等,從而形成了“水稻―大米,大米―米粉、方便飯、米蛋白、米糖,米糠―米糠油,稻殼―發電、碳棒、化肥,稻草―稻草均質板”水稻產業鏈。每年除生產優質米70多萬噸外,還使11.25萬噸米糠、25萬噸稻殼、125萬噸稻草全部得到了利用,而且出現了綠都集團、清河泉米業公司、晨光環保板材公司、興海米業公司等一大批稻谷深加工企業。
湖北佳寶糖業公司把碎米變成了“寶”。稻谷加工成大米,出米率為70%左右,其中碎米達6%,而碎米一直作為副產品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湖北武漢佳寶糖業公司將碎米經液化、糖化和異構化三步發酵,轉化為葡萄糖直到果糖,發酵后米渣生產高附加值的蛋白粉和蛋白發酵粉。目前,1噸碎米可生產1噸糖漿、130公斤蛋白粉和65公斤蛋白發酵粉,加工后,碎米每噸平均增值400元。去年該公司轉化碎米23萬噸,不但充分利用了附近6―7個縣(市)的米廠碎米,而且帶動40萬畝稻谷增值、數十萬農戶增收。今年工廠擴建后,年轉化碎米近30萬噸,并形成年產糖漿20萬噸、淀粉20萬噸、蛋白粉6萬噸的產能。
江南大學研究開發稻米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10多個,使稻米增值8―10倍以上。無錫江南大學“十五”期間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積極開展稻米深加工高產值產品的研制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他們利用早秈米與碎米生產低過敏性蛋白和抗性淀粉、多孔淀粉,使早秈米、碎米附加值提高10倍;利用米胚加工成米乳,1噸米胚可產米乳8噸,增值15倍;應用生物、高效物理分離、超微粉碎等技術,從米糠中開發出米糠營養素泡騰片、米糠降血脂膠囊、米糠多醣等,使米糠增值10倍。他們的研究成果,已與有關企業合作開發投入中試或生產,而且還榮獲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2004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