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總局3月14日公布“2004年消費者申訴十大熱點”,農資申訴增速明顯,全國全年共受理農資類申訴28506件,比上年增長近17%。
淮安市消費者協會日前公布一項有關農資銷售的調查,結果顯示,77%的農民認為當前農資價格偏高,35%的農民認為當前農資產品質量一般或較差,認為當前農資產品質量好的農民只占18%。在購買方面,61%農民所在鄉鎮已經有了農資連鎖經銷,但依然有56%的農民通過個體經營者購買農資。96%的農民認為政府應當出臺政策促進農資生產銷售企業誠信經營。
淮安市消費者協會有關人士說:“春耕前后,農資消費進入旺季,農民一般不能辨識假劣農資,打擊假冒農資保護農民利益,需要全社會關注。目前市場上最普遍的問題是以次充好。農資市場的主要問題是個體經營戶進貨渠道混亂。”
根據當地一項調查,被抽查的復合肥合格率只有75%。種子問題更多一些。
農民對農資產品的維權也沒那么順當。一位農資經銷商揭露,他鎮上不少同行往往以氣候原因、種植不當、管理不善、病蟲害發生多等理由為借口,拒絕賠償,或者將責任推到生產商,廠方常遠在萬里之外,農民怎好追償?結果不了了之。
一位農業執法老隊員說,要解決農資問題,根本還是在于搞好農資打假。
去年,我省農資打假成果顯著,僅農業部門就查處農資違法案件4088起,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91億元。3月初,江蘇專門召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會議,在全省開展“放心農資進農家”活動。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專家表示,人們一提起農業部門,總覺得他們全是搞技術搞服務的。加強行政職權方面的立法,應該成為將來農業立法改革的方向。
商界人士認為,除了繼續農資打假,權宜之計,農民兄弟要懂得以下幾個必要的農資消費要點。一是到固定經營場所,不要買流動攤販的農資,留意經營者有沒有執照,最好去蘇農連鎖這樣有政府背景的連鎖店。二是要檢查農資外包裝上的出廠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資料,因為冒牌農資不會同時具備上述資料。三是索要經營單位的發票和信譽卡,一旦發生糾紛,憑這些東西可以直接向經銷商索賠。最后這位人士提醒,目前農資市場價穩定中略偏高,農民從長遠考慮,不能為貪圖眼前的便宜而購買冒牌農資。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
民企賬款、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美勝美圖 pan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