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播時,提防假種再度成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兄弟的嚴峻話題。近日,記者走訪了鹽城市農林部門行政執法人士和植保專家,聽他們細釋識辨假種的常規招數。
假種之害猛于虎。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農業大市鹽城,每年稻麥棉的用種量在1.5億公斤左右,而劣種誤農、假種坑農的悲劇在該市連年發生。僅2004年,鹽城市消協就共受理“問題種子”投訴314起,比上年上升了12%%;鹽城市農林行政執法部門立案查處各類種子案件193起,涉及金額1400萬元,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鹽城市農林局行政執法支隊隊長閻安介紹,主要是目前農村農資市場經營秩序缺少規范。《種子法》實施后,種子生產經營放開,鹽城市目前領取生產經營許可證、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種子經營單位就有近百家,銷售原包裝種子的零散經營戶更是不計其數。經營者素質良莠不齊,無良商人趁機制假售假,牟取不義之財。加之農民兄弟因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維權意識淡薄,也讓假種劣種有了一定的市場空間。
如何選購良種,免落假種劣種的陷阱?鹽城市農科院專家姚立坤提醒農民兄弟注意三點:第一,購種不能盲目追求“新、奇、特”。現在新品種比較多,購買時,首先要注意是否是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合格產品;其次要考慮品種的適應性,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對品種有不同要求,當地農業主管部門一般會確立推薦1個當家品種和2到3個輔助品種,搞不清時應征求農業部門的意見。第二,盡量購買有良種補貼的種子。凡是有良種補貼的地區,當地農業部門都通過招標的方式,組織購買適應本地的品種。這些品種往往質量有保證,價格有實惠。第三,認準正規經營單位買種子。大的正規的種子經營單位經營比較規范,即使出了問題,也有賠償能力。千萬不能圖方便、圖便宜,輕信虛假宣傳,而誤購假劣種子。姚立坤還提醒農民,買種子一定要索要發票及技術資料,保存好包裝物,一旦索賠,這些都是有效的證據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蘇ICP備18031333號 網警備案: 蘇公網安備 32011602010191號
民企賬款、農民工工資拖欠投訴電話:83245388 83327150 設計制作:美勝美圖 pan r y